汽車在這個快速時代已經成為千家萬戶的代步工具。有句俗話說“買車容易,養車難”。養車的費用往往超過車主的預計,特別是花費在維修上的。想到這點,車主們對維修敬而遠之的情況下,就開始瘋狂的保養。於是就造成了在汽車保養路途上經常出現的一些壞習慣。
一、有事沒事加點機油
小李的的新車剛過5000公裡的首保。在學會看機油標尺之後,小李跑了2000公裡的高速,害怕機油會不夠,就將一位朋友送的一瓶機油添加了進去。誰知沒多久,他的新車開始燒機油。
應對方法:汽車雖然離不開機油,但是機油過多對愛車並不是一件好事。過多的機油會造成發動機在工作時曲軸柄、連桿大端會產生劇烈的攪動,增加了發動機內部功率損失,還使濺到缸壁上的機油增多,產生燒機油故障。應將發動機油底殼中的機油控制在機油尺的上下刻線之間為好。
二、保養太“勤快”
車主在保養時經常犯的,特別是新車車主。為愛車,時不時打個車蠟,更換機油,就做個保養。3000公裡不到就換個機濾換換機油。這當然不是什麼壞事,能更有效地保障車輛的各項性能,但過於頻繁也沒必要。
應對方法:科學地確定各類保養作業的間隔裡程,能使汽車經常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況,還節省保養費用和修理費用。
三、進口胎才是好胎?
很多車主在購買保養件的時候喜歡“進口”貨。輪胎也一樣。盲目的認為,進口胎質量好。用進口胎是保護愛車。但是,考慮進口胎時不時就最“好”,最適合於自己的愛車,輪胎橡膠的軟硬度是否適合路面等,車主們卻有沒有做更詳細的研究。
應對方法:國外平整的路面與國內的路況有著較大區別,適合國外路況的輪胎,在國內的道路上不一定有上佳表現。特別是胎側的耐沖擊力方面顯然有些水土不服。很多國外品牌的輪胎在與國內合資生產後 ,都根據國內道路狀況在輪胎側面增加了一層簾子布 ,從而大大增強了胎側的抗沖擊力 ,合資生產的輪胎從性能上講完全能夠替代進口貨,從價格方面來看也更加的實惠 。
汽車電瓶沒電了怎麼辦?很多車主由於對汽車蓄電池沒有太多關注,導致在駕駛過程中突然出現沒點
在生活中,人們愛穿皮草、皮衣,漸漸的汽車座椅的真皮也被定義成高貴,這就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是對於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