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車友曾問: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需要急剎時,在踩下剎車的同時,再拉手剎,這樣剎車距離是不是更短?更剎得住?
手剎、腳剎一起上會發生什麼?
表面上看,腳剎和手剎同時上,是兩個制動系統同時工作,能提供更大的制動力。但實際上,這樣做只會造成制動距離更長!更容易讓車子失控!
這主要是因為手剎制動系統先天不足造成的,由於手剎是純機械剎車系統,如果在汽車行駛過程中拉起手剎(特別是在車速比較高的情況下),那麼,後輪就容易出現抱死的情況!
車輪抱死的結果是什麼?
在汽車行駛的過程中,只要車輪出現抱死,車子就容易發生甩尾和失控。即使是直線行駛的汽車,也很難避免。
車輪抱死時,就等於喪失了橫向作用力,說白了就是車輪要往那跑?很難通過方向盤來控制。車子就像瘋了一樣失控,比如原地轉個360度……
 
還有一個問題是:剎車距離,這也是很多人對剎車認識的誤區,以為把車輪剎死(抱死),制動效果是最好的,制動距離也是最短的。這是絕對錯誤的認識根據簡單的物理常識:動摩擦力小於靜摩擦力,而車輪剎死時,車輪與地面的摩擦就是動摩擦。這意味著車輪剎死時,摩擦力並非最大,剎車距離並非最短。
那麼問題來了,車輪處於什麼狀態下時制動效果是最好的?答案是臨抱死狀態!意思是當車輪處於馬上就要抱死,但又還沒有抱死這個臨界點時,制動效果達到最佳狀態。而ABS就是為了讓車輪實現這個狀態而發明出來的。
這麼說好像有點抽象,舉個例子來說吧,以前的老司機總是會教導我們:急剎的時候不要一腳踩到底!要點剎!只要在踩下剎車時感覺到車輪要抱死,就要稍微松一點點剎車,然後再往下踩,如此來回反復剎。其實這樣做的目的除了是為了避免車子失控外,剎車距離也會更短。這也是ABS的控制原理,只是車輪是不是要發生抱死和是不是要減少或增加制動力等動作,都由電腦自動識別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