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規模的全球汽車召回,讓人們對汽車安全的關注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某門戶網站近日進行的一項網上調查顯示,受召回影響,七成原有購買日系車計劃的消費者將改選其他車型,這足見消費者對於汽車安全性能的重視程度。
無疑,汽車的安全性能已經成為消費者購車的重要甚至是首選因素,但很多人對於汽車安全性能的認識還存在偏差。比如,在購車時習慣以鋼板厚薄以及車身輕重作為評價標准,由此引發了針對日韓系車與歐美車安全性能差異的各種口水仗,但實際上,二者在安全設計理念方面是存在差異,但並無高下之分。
影響汽車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主動安全,被動安全配置,車身整體設計,以及駕駛習慣等等。主動安全配置的作用是在交通事故發生前通過這些配置的啟用最大限度避免事故發生,而被動安全配置則是在意外發生時起到將傷害降低到最小的作用。車輛整體設計則是設計師通過對車身結構及部件的合理配置,以提高車輛的安全性能。對於多數普通消費者而言,一輛基本“安全車”應該具備ABS+EBD、前排雙氣囊、三點式安全帶,車門內有防撞桿,這已成為絕大多數汽車的標配。
如今,汽車安全的設計理念也在不斷進步。以往的車型主要靠車身鋼板的硬度來保護駕乘人員的安全,但也使得車身沉重、油耗很高。如今,汽車廠商更重視通過巧妙設計,一旦發生事故利用車身潰縮等方式來消解外力,從而降低破壞力,提高安全性能。日系車的輕量化設計就是遵循這一思路,這在歐美系車上也有更多體現,成為一種趨勢。
任何一輛汽車的安全性都是由一套系統來實現的,通過某一項安全配置來衡量一款車的安全性是片面的。只有全面認識汽車的安全性,才能在購車時貨比三家,買到更安全的汽車,同時能夠幫助提高安全駕駛意識,在關鍵時刻保護車內外的人身安全。